七十二年前,在大別山區(qū)活躍著一支英勇的部隊,它以鷂落坪為大本營,轉戰(zhàn)于鄂豫皖三省45個縣開展游擊戰(zhàn)爭,粉碎國民黨4次大“清剿”,拖住國民黨17萬軍隊,支持主力紅軍長征,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詩。這支部隊就是紅二十八軍。
對這段革命歷史,過去我有所耳聞,但很不全面,最近通讀了中共岳西縣委黨史研究室編著、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《紅二十八軍在岳西》一書,并瀏覽了紅二十八軍網絡史館(http://blog.sina.com.cn/redarmy28)之后,感觸頗深。我不禁設想,假如沒有紅二十八軍,那將是怎樣的情形呢?
假如沒有紅二十八軍,鄂豫皖革命根據(jù)地就難以重建。1934年11月,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撤離鄂豫皖根據(jù)地,作戰(zhàn)略轉移。1935年2月,省委常委、皖西北道委書記高敬亭根據(jù)省委撤離蘇區(qū)時留下的指示信,在岳西縣涼亭坳重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,繼續(xù)堅持鄂豫皖邊區(qū)的武裝斗爭。紅二十八軍組建時,只有2000余人,而國民黨軍則保持著50個團兵力對之進行“圍剿”,敵我軍兵力對比約為25:1,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,這時已經沒有固定的蘇區(qū),只有一些“白皮紅心”的游擊根據(jù)地。在如此艱難困苦的條件下,高敬亭率領紅二十八軍,依靠大別山心向革命的勞苦大眾的支持,發(fā)展革命武裝,開展游擊戰(zhàn)爭,采取靈活機動的戰(zhàn)略戰(zhàn)術,粉碎了敵人的多次清剿計劃,使鄂豫皖革命根據(jù)地扎穩(wěn)腳跟,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。
假如沒有紅二十八軍,岳西縣就不復存在。紅二十八軍重建后,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便慌了手腳,急忙啟動在潛山、太湖、霍山、舒城四縣邊區(qū)設立新縣的工作。1935年5月21日,安徽省政府第462次常務會決定組建岳西縣設治局。5月31日,省政府主席劉鎮(zhèn)華任命岳西縣設治局局長。1936年1月,岳西縣在衙前鎮(zhèn)(今名天堂鎮(zhèn))正式成立。此前,身兼第十一路軍總指揮的劉鎮(zhèn)華已在衙前設立皖西保安司令部辦事處,負責辦理舒城、霍山、潛山、太湖、桐城五縣“清鄉(xiāng)”事宜?梢妵顸h安徽省政府設立岳西縣的目的,就是為了清剿紅二十八軍這支新生的革命力量,以鞏固國民黨在大別山地區(qū)的反動統(tǒng)治。
假如沒有紅二十八軍,新四軍的力量就大打折扣。1938年2月,紅二十八軍和豫南游擊隊在湖北七里坪正式整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。紅二十八軍被改編為新四軍四支隊時,編成了3個步兵團、一個手槍團,兵力達3100人,約占新四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,是新四軍中編制和規(guī)模都最大、而且裝備最好的一個支隊。四支隊東進抗日,成為活躍在安徽境內的一支抗日勁旅。1938年5月12日,四支隊在巢縣蔣家河口成功地伏擊日軍,使得新四軍抗日首戰(zhàn)告捷,大大鼓舞了皖中抗日軍民的斗志。在此后的一年多時間里,四支隊成為整個新四軍部隊中抗日戰(zhàn)績最為輝煌的一支部隊。
假如沒有紅二十八軍……也許還能找到很多推測結果,但無論多少種結果,都說明了一個道理:紅二十八軍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,它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!岳西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紅二十八軍,不會忘記高敬亭!
(2008.09.2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