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誠寺位于頭陀鎮(zhèn)西美村安樂組的高山之巔,是岳西縣內(nèi)近年比較紅火的一座寺廟。該寺始建于宋朝,而毀于明朝。清嘉慶年間,山僧任香等集資重建,“文革”時期被毀。1985年,僧釋常懷發(fā)動民眾集資再建,并更名樂誠寺。筆者慕名已久,終于利用休息日,得以造訪。
汽車從西美村岔道口上山,在崎嶇不平的沙石路上,艱難地爬行了好長一段時間,才到達目的地。剛一下車,一座規(guī)模宏大、氣勢雄偉的廟宇便矗立在眼前。門楣上“樂誠禪寺”四個大字十分醒目,一條寫有“恭迎佛祖舍利來樂誠寺供奉”的鮮紅橫幅更是耀眼。穿過前殿,登上數(shù)級臺階,又見一座金碧輝煌的大殿,殿中香案上供奉著7月初從廣州迎來的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子,香案后并排站立著三尊巨型塑金佛像,一群僧人和居士在主持的帶領(lǐng)下,繞著舍利子和佛像,虔誠地誦著經(jīng)典,大殿的氣氛顯得異常莊嚴(yán)和肅穆。兩座大殿的兩邊,則縱臥著兩棟數(shù)十米長的三層樓房,一棟安排了念佛堂、寮房、男客房,另一棟安排了講佛堂、齋堂、女客房。從建筑布局上看,很象一個大型的四合院,井然有序,極富對稱美。
寺中香客眾多,香火鼎盛。每日有幾十人就餐,齋堂內(nèi)外,一片繁忙景象。從有關(guān)資料和僧眾口中得知,該寺主持常懷法師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。他堅持苦修,長年赤足,不論是泥濘還是沙礫,不論是烈日曝曬還是冰雪覆蓋,都擋不住他的腳步,是當(dāng)今很少見到的“赤腳大仙”;他化緣得力,聯(lián)絡(luò)有方,影響日廣,尤以廣州方向為甚,除用善款建成的廟宇和鑄成的佛像外,投資百余萬的兩座新大殿正在建設(shè)之中;他慈悲為懷,視僧徒如子,言傳身教,事必躬親,并且以他特有的方式,為百姓療傷治病,解難釋惑,頗有名聲。
我徜徉在寺中的小道上,思索著寺廟紅火的原因……突然,一個中年僧人微笑著向我走來,并稱呼我為“老師”,我非常詫異,他介紹了自己出家前的俗名,說是我從前的學(xué)生。見我眼里散發(fā)出疑惑的目光,他主動敘述了出家的原因和經(jīng)過。原來他成家早,在大孩5歲、小孩3歲的時候,妻子離他而去。他上要贍養(yǎng)父母,下要撫養(yǎng)孩子,繁重的體力勞動又使他不幸患上了心臟病。在苦海里煎熬了十幾年之后,兩個孩子已外出自立謀生了。他不顧族人的反對,在征得孩子的同意,安頓好年邁的父母以后,毅然決然,遁入空門,輾轉(zhuǎn)數(shù)處,終來此寺定修。我聽了他的敘述,只能簡單安慰他幾句,實在找不出一些很合適的話,來撫平他心中的傷口。由此我想到,寺內(nèi)的僧人并不是生來就注定要出家的,每個人都有一串故事,有的令人傷感,有的令人感動,有的令人嘆息,有的令人無奈,空門與凡塵的距離,視覺上近在咫尺,而人心深處卻遠隔天涯!
天,漸漸地暗下來了。俯瞰萬山,一派溟濛,飄忽于山叢間的云霧,已與山色混同,失去了白晝時的清新可愛。那些漫山遍野的草木,更無形色可言,再也看不出郁郁蔥蔥的美麗景象,我突然想到,它們不正是佛門中人所言的蕓蕓眾生之相嗎?
2006.07.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