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,學習自然就離不開老師。這里講的老師除了職業(yè)教師外,是否還有其他的對象呢?
孔子說: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伞。這個三是虛數(shù),泛指多個人。此句大意是幾個愛好相同的人同行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。這種虛心向別人學習的態(tài)度歷來被人們所稱道。但是有一個問題,真的只有某些優(yōu)秀的人可以為師,其他的人就不行嗎?
佛教認為,眾生是平等的,一切眾生皆可成佛。現(xiàn)代社會的普通人很難理解這種平等的全部含義,但是有一種現(xiàn)象卻可以啟發(fā)我們,那就是認真觀察我們身邊的所有人,他們都有各自的長處,當然也有各自的短處,也就是說,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只有長處沒有短處的人,也不存在只有短處沒有長處的人。既然人人都有長處,為什么不能視其為師呢?
再看看動物世界吧,每一種動物之所以能應對天敵,安然生存,繁衍后代,自然有其特殊的技能,有些技能連人類都望塵莫及,因而便出現(xiàn)了一門特殊的學科——仿生學。古時的五禽戲,現(xiàn)代飛機和潛艇的形狀,還有一些高科技探測設備,不都是學習動物的結(jié)果嗎?由此可知,我們平常認為低人一等的動物也是我們的老師,也是值得學習的,不能因為人類有虐殺動物的能力而去藐視它,甚至虐待、殺害它,而應當尊重它,學習它的長處,與它們和睦相處。
至此,我們僅從擇師的角度就能理解佛教所言眾生平等的含義了。盡管這種理解對于佛教要義而言只是冰山一角,但卻是平常人最容易接受的。
最后,仿作幾句偈語,結(jié)束本次閑侃吧:
人各有長短,長處即是師。
再觀仿生學,動物亦師宜。
放眼眾生相,敬重莫起疑。
持此行前路,逢蟻應避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