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詩的種類
關(guān)于詩的分類,問題是相當(dāng)復(fù)雜的。《唐詩三百首》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、律詩、絕句三類,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;古詩、律詩、絕句又各分為五言、七言。這是一種分法。沈德潛所編的《唐詩別裁》的分類稍有不同: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,但是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。宋郭知達(dá)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,F(xiàn)在我們試就上述三種分類再參照別的分類法加以討論。
從格律上看,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。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(fēng);近體詩又稱今體詩。從字?jǐn)?shù)上看,有四言詩、五言詩、七言詩,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。唐代以后,四言詩很少見了,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、七言兩類。
㈠古體和近體
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。在唐人看來,從《詩經(jīng)》到南北朝的庚信,都算是古,因此,所謂仿照古代的詩體,也就沒有一定的標(biāo)準(zhǔn)。但是,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,有一點是一致的,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。我們可以說,凡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的,都是古體詩。
樂府產(chǎn)生于漢代,本來是配音樂的,所以稱為“樂府”或“樂府詩”。這種樂府詩稱為“曲”、“辭”、“歌”、“行”等。到了唐代以后,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,也叫“樂府”,但是已經(jīng)不再配音樂了。由于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,后來又產(chǎn)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,叫做“詞”。詞大概產(chǎn)生于盛唐。在樂府衰微之后,詞產(chǎn)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,配新樂曲的歌辭即采用近體詩。象王維的《渭城曲》、李白的《清平調(diào)》,都是近體詩的形式。
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。律詩的韻、平仄、對仗,都有許多講究。由于格律很嚴(yán),所以稱為律詩。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:
a.每首限定八句,五律共四十字,七律共五十六字;
b.押平聲韻;
c.每句的平仄都有規(guī)定;
d.每篇必須有對仗,對仗的位置也有規(guī)定。
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,稱為長律。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。長律一般是五言的①,往往在題目上標(biāo)明韻數(shù),如杜甫《風(fēng)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韻》,就是三百六十字;白居易《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》,就是一千字。這種長律除了尾聯(lián)(或除了首尾兩聯(lián))以外,一律用對仗,所以又叫排律。
絕句比律詩的字?jǐn)?shù)少一半。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字,七言絕句只有二十八字。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、律絕兩類。
古絕可以用仄韻。即使是押平韻的,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(guī)則的束縛。這可以歸入古體詩一類。
律絕不但押平聲韻,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(guī)則。在形式上它們就等于半首律詩。這可以歸入近體詩②。
總括起來說:一般所謂古風(fēng)屬于古體詩,而律詩(包括長律)則屬于近體詩。樂府和絕句,有些屬于古體,有些屬于近體。
㈡五言和七言
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,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。五言古詩簡稱五古,七言古詩簡稱七古;五言律詩簡稱五律,七言律詩簡稱七律;五言絕句簡稱五絕,七言絕句簡稱七絕。
古風(fēng)分為五古、七古,這只是大致的分法。其實除了五言、七言之處,還有所謂雜言。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,主要是三字句、五字句、七字句,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、六字句、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。雜言詩一般不另立一類,而只歸入七古。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,只要是長短句,也就歸入七古。這是習(xí)慣上的分類法,是沒有什么理論根據(jù)的。
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
①也有七言長律,如杜甫《清明》二首等!、诠幎鸥υ娂讯鄶(shù)絕句都?xì)w入近體詩。元稹所編的《白氐長慶集》索性就把這種絕句歸入律詩。
二、律詩的韻
我們先講近體詩,后講古體詩,這是因為徹底了解了近體詩之后,才能更好地了解古體詩。第一,古體詩既然是以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為其特征的,我們就必須先知道近體詩的格律是什么,然后能知道什么是古體詩。第二,自從有了律詩以后,古體詩也不能不受律詩的影響,所以要先了解律詩,然后能知道古體詩所受律詩的影響是什么。
在這里,我們先談律詩的韻。
古人寫律詩,是嚴(yán)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。韻書的歷史,這里用不著詳細(xì)敘述。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閱的《詩韻集成》、《詩韻合璧》等韻書,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,而且可以說明唐宋律詩的用韻。一般人所謂“詩韻”,也就是指這個來說的①。詩韻共有 106個韻:平聲30韻,上聲29韻,去聲30韻,入韻17韻。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②,所以我們在這里只談平聲韻;至于仄聲韻,留待下文講古體詩時再行討論。
在韻書里,平聲分為上平聲,下平聲。平聲字多,所以分為兩卷,等于說平聲上卷,平聲下卷,沒有別的意思。
上平聲15韻:
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
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
下平聲15韻:
一先 二蕭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
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
東冬等字都只是韻的代表字,它們只表示韻母的種類。至于樂冬這兩下韻(以及其他相似的韻)在讀音上有什么分別,現(xiàn)在我們不需要追究它。我們只須知道:它們在最初的時候可能是有區(qū)別的,后來混而為一了,但是古代詩人們依照韻書,在寫律詩時還不能把它們混用。起初是限于功令,在科舉應(yīng)試的時候不能不遵守它;后來成為風(fēng)氣,平常寫律詩的時候也遵守它了。在《紅樓夢》里,有這樣一段故事:林黛玉叫香菱寫一首詠月的律詩,指定用寒韻。香菱正在挖心搜膽,耳不旁聽,目不別視的時候,探春隔窗笑說著:“菱姑娘,你閑閑吧。”香菱怔怔答道:“閑字是十五刪的,錯了錯了!边@一段故事可以說明近體詩用韻的嚴(yán)格。
韻有寬有窄:字?jǐn)?shù)多的叫寬韻,字?jǐn)?shù)少的叫窄韻。寬韻如支韻、真韻、先韻、陽韻、庚韻、尤韻等,窄韻如江韻、佳韻、肴韻、覃韻、鹽韻、咸韻等。窄韻的律詩是比較少見的。有些韻,如微韻、刪韻、侵韻,字?jǐn)?shù)雖不多,但是比較合用,詩人們也很喜歡用它們。
現(xiàn)在我們舉出幾首律詩為例③:送魏大將軍(一東)
[唐]陳子昂
匈奴猶未滅,魏絳復(fù)從戎。
△
悵別三河道,言追六郡雄。
△
雁山橫代北,狐塞接云中。
△
勿使燕然上,惟留漢將功。
△
喜見外弟又言別(二冬)
[唐]李益
十年離別后,長大一相逢。
△
問姓驚初見,稱名憶舊容。
△
別來滄海事,語罷暮天鐘。
△
明月巴陵道,秋山又幾重?
△
籌筆驛(六魚)
[唐]李商隱
猿鳥猶疑畏簡書,風(fēng)云常為護(hù)儲胥。
△ △
徒令上將揮神筆,終見降王走傳車。
△
管樂有才元不忝,關(guān)張無命欲何如?
△
他年錦里經(jīng)祠廟,梁父吟成恨有余。
△
終南山(七虞)
[唐]王維
太乙近天都,連山到海隅。
△
白云迴望合,青靄入看無。
△
分野中峰變,陰晴眾壑殊。
△
欲投人處宿,隔水問樵夫。
△
錢塘湖春行(八齊)
[唐]白居易
孤山寺北古亭西,水面初平去腳低。
△ △
幾處早鶯爭暖樹?誰家新燕啄春泥?
△
亂花漸欲迷人眼,淺草才能沒馬蹄。
△
最愛湖東行不足,綠楊陰里白沙堤。
△
月夜憶舍弟(八庚)
[唐]杜甫
戍鼓斷人行,邊秋一雁聲。
△ △
露從今夜白,月是故鄉(xiāng)明。
△
有弟皆分散,無家問死生。
△
寄書長不達(dá),況乃未休兵!
△
送趙都督赴代州(九青)
[唐]王維
天官動將星,漢城柳條青。
△ △
萬里鳴刁斗,三軍出井陘!
△
忘身辭鳳闕,報國取龍庭④。
△
豈學(xué)書生輩,窗間老一經(jīng)!
△
詠煤炭(十二侵)
[明]于謙
鑿開混沌得烏金,藏蓄陽和意最深。
△ △
爝火燃回春浩浩,洪爐照破夜沉沉。
△
鼎彝元賴生成力,鐵石猶存死后心。
△
但愿蒼生俱飽暖,不辭辛苦出山林。
△
五律第一句,多數(shù)是不押韻的;七律第一句,多數(shù)是押韻的。由于第一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,所以第一句的韻腳也可以不太嚴(yán)格,用鄰近的韻也行。這種首句用鄰韻的風(fēng)氣到晚唐才相當(dāng)普遍,宋代更成為有意識的時尚。現(xiàn)在試舉兩個例子:
清明
[唐]杜牧
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△ △
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△
山園小梅
[宋]林逋
眾芳搖落獨暄妍,占盡風(fēng)情向小園。
△ △
疏影橫斜水清淺,暗香浮動月黃昏。
△
霜禽欲下先偷眼,粉喋如知合斷魂。
△
幸有微吟可相狎,不須檀板共金樽。
△
這兩首詩用的都是十三元韻,但是杜牧《清明》第一句韻腳卻用了十二文韻的“紛”字,林逋《山園小梅》第一句韻腳卻用了一先韻的“妍”字。這種首句用鄰韻的情況,在王維、李白、杜甫等盛唐詩人的律詩里是少見的。
以上所述律詩用韻的嚴(yán)格性,只是為了說明古代的律詩。今天我們?nèi)绻矊懧稍,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詩韻。不但首句用鄰韻,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,只要朗誦起來諧和,都是可以的。
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
①《佩文韻府》等書,也是按這個詩韻排列的!、趧㈤L卿、白居易、韓偓等人寫了一些仄韻律詩,因為這種詩的罕見的,這里不談!、畚覀冇幸庾R地舉一些在今天看來不必分別,而前人在律詩中嚴(yán)格區(qū)別開來的韻,如東與冬,魚與虞,庚與青。其余的韻可參看下文舉的例子。窄韻不舉例。 ④楊炯《從軍行》:“牙璋辭鳳闕,鐵騎繞龍城。”“龍庭”就是“龍城”。這里不用“龍城”,而用“龍庭”,因為“城”字是八庚韻,“庭”字是九青韻。
三、律詩的平仄
平仄,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。律詩的平仄規(guī)則,一直應(yīng)用到后代的詞曲。我們講詩詞的格律,主要就是講平仄。
㈠五律的平仄
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,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(gòu)成兩聯(lián)。即: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;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由這兩聯(lián)的錯綜變化,可以構(gòu)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。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,其余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(chǔ)上稍有變化罷了。
、咆破鹗
(仄)仄平平仄, 平 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 平 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。ㄗ滞饧永ㄌ柋硎究善娇韶。)
春 望
[唐]杜甫
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!
· ·
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,
·
峰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
·
白頭搔更短,渾欲不勝簪。①
· ··
另一式,首句改為(仄)仄仄平平,其余不變。
⑵平起式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 平 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 平 平仄仄平。
山居秋螟
[唐]王維
空山新雨后,天氣晚來秋。
明月松間照,青泉石是流。
· ·
竹喧歸浣女,蓮動下漁舟。
·
隨意春芳歇,王孫自可留。
·
另一式,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,其余不變。
㈡七律的平仄
七律是五律的擴(kuò)展,擴(kuò)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。仄上加平,平上加仄。試看下面的對照表:
⑴平仄腳
五言仄起仄收 ○○仄仄平平仄
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
⑵仄平腳
五言平起平收 ○○平平仄仄平
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
⑶仄仄腳
五言平起仄收 ○○平平平仄仄
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
、绕狡侥_
五言仄起平收 ○○仄仄仄平平
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
因此,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,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(gòu)成兩聯(lián),即: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由這兩聯(lián)的平仄錯綜變化,可以構(gòu)成七律的四種平仄格式。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,其余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(chǔ)上稍有變化罷了。
、咆破鹗
(仄)仄 平 平仄仄平,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。
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,(仄)仄 平 平仄仄平。
(仄)仄(平)平平仄仄,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。
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,(仄)仄 平 平仄仄平。
書 憤
[宋]陸游
昌歲那知世事艱?中原北望氣如山②。
·
樓船夜雪瓜州渡,鐵馬秋風(fēng)大散關(guān)!
· ·
塞上長城空自許,鏡中衰鬢已先斑!
出師一表真名世,千載認(rèn)堪仲伯間?
· · ·
到韶山
毛澤東
別夢依稀咒逝川,故園三十二年前。
· ·
紅旗卷起農(nóng)奴戟,黑手高懸霸主鞭!
· ·
為有犧牲多壯志,敢教日月?lián)Q新天。③
··
喜看稻菽行重浪,遍地英雄下夕煙!
· ·
冬 云
毛澤東
雪壓冬去白絮飛,萬花紛謝一時稀。
··
高天滾滾塞流急,大地微微暖氣吹!
·
獨有英雄驅(qū)虎豹,更無豪杰怕熊羆。
· ·
梅花歡喜漫天雪,凍死蒼蠅未足奇。④
· ·
另一式,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,其余不變。
、破狡鹗
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,(仄)仄 平 平仄仄平。
(仄)仄(平)平平仄仄,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。
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,(仄)仄 平 平仄仄平。
(仄)仄(平)平平仄仄,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。
長 征
毛澤東
紅軍不怕遠(yuǎn)征難,萬水千山只等閑。
·
五嶺逶迤騰細(xì)浪,烏蒙磅礴走泥丸。
·
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橋橫鐵索寒。
· ··
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軍過后盡開顏。
·
人民解放軍占領(lǐng)南京
毛澤東
鐘山風(fēng)雨起蒼黃,百萬雄師過大江。
虎踞龍盤今勝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。
· ·
宜將剩勇追窮寇,不可沽名學(xué)霸王。
· ·
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間正道是滄桑。
· ·
登廬山
毛澤東
一山飛峙大江邊,躍上蔥蘢四百旋。
· ·
冷眼向洋看世界,熱風(fēng)吹雨灑江天。
·
云橫九派浮黃鶴,浪下三吳起白煙。
· ·
陶令不知何處去,桃花源里可耕田?
·
和郭沫若同志
毛澤東
一從大地起風(fēng)雷,便有精生白骨堆。
· ··
僧是愚氓猶可訓(xùn),妖為鬼蜮必成災(zāi)。
··
金猴奮起千鈞棒,玉宇澄清萬里埃。
·
今日歡呼孫大圣,只緣妖霧又重來。
·
另一式,第一句改為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,其余不變。
㈢粘 對
律詩的平仄有“粘對”的規(guī)則。
對,就是平對仄,仄對平。也就是上文所說的:在對句中,平仄是對立的。五律的“對”,只有兩副對聯(lián)的形式,即:
、咆曝破狡截,平平仄仄平。
、破狡狡截曝,仄仄仄平平。
七律的“對”,也只有兩副對聯(lián)的形式,即:
、牌狡截曝破狡截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、曝曝破狡狡截曝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如果首句用韻,則首聯(lián)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。由于韻腳的限制,也只能這樣辦。這樣,五律的首聯(lián)成為:
、咆曝曝破狡,平平仄仄平;蛘呤牵
⑵平平仄仄平,仄仄仄平平。
七律的首聯(lián)成為:
、牌狡截曝曝破狡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或者是:
、曝曝破狡截曝破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粘,就是平粘平,仄粘仄;后聯(lián)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(lián)對句第二字相一致。具體說來,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,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,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。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,都是合乎這個規(guī)則的。試看毛主席的《長征》,第二句“水”字仄聲,第三句“嶺”字跟著也是“仄”聲;第四句“蒙”字平聲,第五句“沙”字跟著也是平聲;第六句“渡”字仄聲,第七句“喜”字跟著也是仄聲。可見粘的規(guī)則的很嚴(yán)格的。
粘對的作用,是使聲調(diào)多樣化。如果不“對”,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;如果不“粘”,前后兩聯(lián)的平仄又雷同了。
明白了粘對的道理,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長律的平仄。不管長律有多長,也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(guī)則來安排平仄。
違反了粘的規(guī)則,叫做失粘⑤;違反了對的規(guī)則,叫做失對。在王維等人的律詩中,由于律詩尚未定型化,還有一些不粘的律詩。例如:
使至塞上
[唐]王維
單車欲問邊,屬國過居延。
· ··
征蓬出漢塞,歸雁入胡天。
· ·
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。
· · ··
蕭關(guān)逢候騎,都護(hù)在燕然。⑥
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。到了后代,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見。至于失對,就更是詩人們所留心避免的了。
㈣孤平的避忌
孤平是律詩(包括長律、律絕)的大忌,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,注意避免孤平。在詞曲中用到同類的句子的時候,也注意避免孤平。
在五言“平平仄仄平”這個句型中,第一字必須用平聲;如果用了仄聲字,就是犯了孤平。因為除了韻腳之外,只剩一個平聲字了。七言是五言的擴(kuò)展,所以在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這個句型中,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,也叫犯孤平⑦。在唐人的律詩中,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。
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五言第一字、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,另有一種補救辦法,詳見下文。
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
①勝,平聲,讀如升。簪字有zān、zēn兩讀,分入覃、侵兩韻,這里押侵韻,讀zēn。字下加圓點的都是入聲字。下同!、谀,平聲。、劢,平聲。④漫,平聲。、菔д秤袕V義,有狹義。廣義的換粘指一切平仄不調(diào)的現(xiàn)象。狹義的失粘就是這里所講的!、扪,平聲。、咦⒁猓悍腹缕街傅氖瞧侥_的句子;仄腳的句子即使只有一個平聲字,也不算犯孤平。如李白《宿五松山下荀媼家》:“我宿五松下”,只算拗句,不算孤平。又指的是“平平仄仄平”這個格式,至于象孟浩然《臨洞庭上張丞陽》“八月湖水平”,那也是另一種拗句,不是孤平。
㈤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
在五言“平平平仄仄”這個句型中,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,就是“平平仄平仄”;七言是五言的擴(kuò)展,所以在七言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這個句型中,也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,就是“仄仄平平仄平仄”。這種格式的特點是: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,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。注意:在這種情況下,五言第一字、七言第三字、必須用平聲,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。
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,它和常規(guī)的詩句一樣常見①。例如:
月 夜
[唐]杜甫
今夜鄜州月,閨中只獨看②。
· ·
遙憐小兒女,未解憶長安!
·
香霧云鬟濕,清輝玉臂寒!
· ·
何時倚虛幌,雙照淚痕干!
一首詩只有兩個句子是應(yīng)該用“平平平仄仄”的,這里都換上了“平平仄平仄”了。
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,習(xí)慣上常常用在第七句。例如:
渡荊門送別
[唐]李白
渡遠(yuǎn)荊門外,來從楚國游。
·
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。
·
月下飛天鏡,云生結(jié)海樓。
· ·
仍憐故鄉(xiāng)水,萬里送行舟。
山中寡婦
[唐]杜荀鶴
夫因兵死守蓬茅,麻苧衣衫鬢發(fā)焦!
·
桑柘廢來猶納稅,田園荒盡尚征苗。
· ·
時挑野菜和根煮,旋斫生柴帶葉燒③。
· ·
任是深山更深處,也應(yīng)無計避征徭④!
㈥拗 救
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,叫做拗句。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,就變成了古風(fēng)式的律詩。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(五言“平平仄平仄”,七言“仄仄平平仄平仄”)也可以認(rèn)為拗句之一種,得是,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,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,F(xiàn)在再談幾種拗句: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(dāng)常見的,但是前面一字用拗,后面還必須用“救”。所謂“救”,就是補償。一般說來,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,后面必須(或經(jīng)常)在適當(dāng)?shù)奈恢醚a上一個平聲。下面的三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:
、旁谠撚谩捌狡截曝破健钡牡胤,第一字用了仄聲,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,以免犯孤平。這樣就變成了“仄平平仄平”。七言則是由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換成“仄仄仄平平仄平”。這是本句自救。
、圃谠撚谩柏曝破狡截啤钡牡胤剑谒淖钟昧素坡暎ɑ蛉膬勺侄加昧素坡暎驮趯涞牡谌指挠闷铰晛硌a償。這樣就成為“(仄)仄(平)仄仄,(平)平平仄平。”七言則成為“(平)平(仄)仄(平)仄仄,(仄)仄(平)平平仄平”。這是對句相救。
、窃谠撚谩柏曝破狡截啤钡牡胤剑谒淖譀]有用仄聲,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。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。這是半拗,可救可不救,和⑴⑵的嚴(yán)格性稍有不同。
詩人們在運用⑴的同時,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。這樣即構(gòu)成本句自救,又構(gòu)成對句相救,F(xiàn)在試舉出幾個例子,并加以說明。
宿五松山下荀媼家
[唐]李白
我宿五松下,寂寥無所歡。
· ·
田家秋作苦,鄰女夜春寒!
·
跪進(jìn)雕胡飯,月光明素盤!
·
令人漸漂母,三謝不能餐⑤。
·
第一句“五”字第二句“寂”字都是該平而用仄,“無”字平聲,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,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。第六句是孤平拗救,和第二句同一類型,但它只是本句自救,跟第五句無拗救關(guān)系。
天末懷李白
[唐]杜甫
涼風(fēng)起天末,君子意如何?
·
鴻雁幾時到?江湖秋水多!
文章憎命達(dá),魑魅喜人過⑥。
·
應(yīng)共冤魂語,投詩贈汨羅!
·
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,用“平平仄平仄”代替“(平)平平仄仄”(參看上文)。第三句“幾”字仄聲拗,第四句“秋”字平聲救。這是⑶類。
賦得古原草送別
[唐]白居易
離離原上草,一歲一枯榮。
· ·
野火燒不盡,春風(fēng)吹又生。
·
遠(yuǎn)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·
又送王孫去,萋萋滿別情。
·
第三句“不”字仄聲拗,第四句“吹”字平聲救。這是⑵類。
咸陽城東樓
[唐]許渾
一上高樓萬里愁,蒹葭楊柳似汀洲。
·
溪云初起日沉閣,山雨欲來風(fēng)滿樓。
· · ·
鳥下綠蕪秦苑夕,蟬鳴黃葉漢宮秋。
· · ·
行人莫問當(dāng)年事,故國東來渭水流。
· ·
第三句“日”字拗,第四句“欲”字拗,“風(fēng)”字既救本句“欲”字,又救出句“日”字。這是⑴⑵兩類相結(jié)合。
新城道中(第一首)
[宋]蘇軾
東風(fēng)知我欲山行,吹斷檐間積雨聲。
· ·
嶺上晴云披絮帽,樹頭初日掛銅鉦。
·
野桃含笑竹籬短,溪柳自搖沙水清。
·
西崦人家應(yīng)最樂,煮芹燒筍餉春耕。
·
第五句“竹”字拗,第六句“自”字拗,“沙”字既救本句的“自”字,又救出句“竹”字。這是⑴⑵兩類相結(jié)合。
夜泊水村
[宋]陸游
腰間羽箭久凋零,太息燕然未勒銘。
· ·
老子猶堪絕大漠,諸君何至泣新亭?
· · ·
一身報國有萬死,雙鬢向人無再青!
· ·
記取江湖泊船處,臥聞新雁落寒汀。
· ·
第五句“有萬”二字都拗,第六句“向”字拗,“無”字既是本句自救,又是對句相救。這是⑴⑵兩類的結(jié)合。
由此看來,律詩一般總是合律的。有些律詩看來好象不合律,其實是用了拗救,仍舊合律。這種拗救的作法,以唐詩為較常見。宋代以后,講究音律的詩人如蘇軾、陸游等仍舊精于此道。我們今天當(dāng)然不必模仿。但是,知道了拗救的道理,對于唐宋律詩的了解,是有幫助的。
㈦所謂“一三五不論”
關(guān)于律詩的平仄,相傳有這樣一個口訣:“一三五不論,二四六分明!边@是指七律(包括七絕)來說的。意思是說,第一、第三、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,第二、第四、第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。至于第七字呢,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。如果就五言律詩來說,那就應(yīng)該是“一三不論,二四分明。”
這個口訣對于初學(xué)律詩的人是有用的,因為它是簡單明了的。但是,它分析問題是不全面的,因為容易引起誤解。這個影響很大。既然它是不全面的,就不能不予以適當(dāng)?shù)呐u。
先說“一三五不論”這句話是不全面的。在五言“平平仄仄平”這個格式中,第三字不能不論,在七言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這個格式中,第三字不能不論,否則就要犯孤平。在五言“平平仄平仄”這個特定格式中,第一字也不能不論;同理,在七言“仄仄平平仄平仄”這個特定格式中,第三字也不能不論。以上講的是五言第一字、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況下不能不論。至于五言第三字,七言第五字,在一般情況下,更是以“論”為原則了。
總之,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,平腳的句子只能有兩個字不論。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,平腳的句子中能有一個字不論。“一三五不論”的話是不對的。
再說“二四六分明”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。五言第二字“分明”是對的,七言第二、四兩字“分明”是對的,至于五言第四字、七言第六字,就不一定“分明”。依特定格式“平平仄平仄”(五言)來看,第四字并不一定“分明”;又依“仄仄平平仄平仄”來看,第六字并不一定“分明”。又如“仄仄平平仄”這個格式也可以換成“仄仄(平)仄仄”,只須在對句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就是了。七言由類推!岸牧置鳌钡脑捯膊皇峭耆_的。
㈧古風(fēng)式的律詩
在律詩尚未定型化的時候,有些律詩還沒有完全工整。例如:
黃鶴樓
[唐]崔顥
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。
· · ·
黃鶴一去不復(fù)返,白云千載空悠悠。
·· ·
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。
··
日暮鄉(xiāng)關(guān)何處是?煙波江上使人愁!
·
這詩前半首是古風(fēng)的格調(diào),后半首才是律詩。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來看,第一句第四字應(yīng)該是仄聲而用了平聲(“乘”chéng ),第六字應(yīng)該是平聲而用了仄聲(“鶴”,古讀入聲),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應(yīng)該是平聲而用了仄聲(“去不”),第四句第五字應(yīng)該是仄聲而用了平聲(“空”)。當(dāng)然,這所謂“應(yīng)該”是從后代的眼光來看的,當(dāng)時律詩既然還沒有定型化,根本不產(chǎn)生應(yīng)該不應(yīng)該的問題。
后來也有一些詩人有意識地寫一些古風(fēng)式的律詩。例如:
崔氏東山草堂
[唐]杜甫
愛汝玉山草堂靜,高秋爽氣相鮮新!
·
有時自發(fā)鐘磬響,落日更見漁樵人!
· ··
盤剝白鴉谷口粟,飯煮青泥坊底芹。
·· · ·
何為西莊王給事,柴門空閉鎖松筠⑦。
·
作者在詩中故意違反律詩的平仄規(guī)則。第一句第六字應(yīng)仄而用平(“堂”)⑧,第二句第五字應(yīng)仄而用平(“相”),第三句第六字應(yīng)用平而用仄(“磬”),第四句第三四兩字應(yīng)平而用仄(“更見”),第五六兩字應(yīng)仄而用平(“漁樵”)。第五六兩句是“失對”,因為兩句都是仄起的句子。第五句的“谷”和第六句的“坊”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規(guī)則(雖然可認(rèn)為拗救)。除了字?jǐn)?shù)、韻腳、對仗象律詩以外⑨,若論平仄,這簡直就是一篇古風(fēng)。又如:
壽星院寒碧軒
[宋]蘇軾
清風(fēng)肅肅搖窗扉,窗前修竹一尺圍。
·· ···
紛紛蒼雪落夏簟,冉冉綠霧沾人衣。
·· ·
日高山蟬抱葉響,人靜翠羽穿林飛!
· ·
道人絕粒對寒碧,為問鶴骨何緣肥⑩?
·· · ··
這首詩第一句第五字應(yīng)仄而用平(“搖”),這種三平調(diào)已經(jīng)給人一種古風(fēng)的感覺。第二句如果拿“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”來外衡量,第六字應(yīng)平而用仄(“尺”字古屬入聲)。第三句如果拿“(平)平(仄)仄(平)平仄來衡量,第三第四兩字應(yīng)平而用仄(“綠霧”),第六字應(yīng)仄而用平(“人”)。第五句如果拿“(平)平(仄)仄(平)平仄”來衡量,第四字應(yīng)仄而用平(“蟬”),第六字應(yīng)平而用仄(“葉”)。第六句如果拿“(仄)仄平平(仄)仄平”來衡量,第三四兩字應(yīng)平而用仄(“翠羽”),第六字應(yīng)仄而用(“林”)。第八句如果拿“(仄)仄平平(仄)仄平”來衡量,第三四兩字應(yīng)平而用仄(“鶴骨”),第六字應(yīng)仄而用平(“緣”)。第七句第五字(“對”)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規(guī)則。跟“搖窗扉”一樣,“沾人衣”、“穿林飛”、“何緣肥”都是三平調(diào),更顯得是古風(fēng)的格調(diào)。作者又有意識地造成失對與失粘。
古人把這種詩稱為“拗體”。拗體自然不是律詩的正軌,后代模仿這種詩體的人是很少的。
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
①唐人的試帖詩也容許有這種平仄格式,可見它是正規(guī)的格式。、卩~,讀如夫,平聲?醋x如刊,平聲!、郾驹娒蛔鳌稌r世行贈田婦》。旋,去聲!、芨,去聲!、萘,平聲。漂,去聲。、哌^,平聲。⑦為,去聲!、噙@還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種特定格式,國為那種格式第三字必須用平聲,這句第三字“玉”字用的是仄志聲(入聲)!、帷扒邸弊纸袢胛捻,但杜甫時代還是真韻字,不算出韻!、鉃,去聲。
四、律詩的對仗
㈠對仗的種類
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(chǔ)⑴。古代詩人們在應(yīng)用對仗時,所分的詞類,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,不過當(dāng)時詩人們并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上的術(shù)語罷了⑵。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,詞大約可以分為以下九類:
⒈名詞 ⒉形容詞 ⒊數(shù)詞(數(shù)目詞) 、搭伾~
、捣轿辉~ ⒍動詞 、犯痹~ 、柑撛~ 、勾~⑶
同類的詞相對為對仗。我們應(yīng)該特別注意四點:⒈數(shù)目自成一類,“孤”“半”等字也算數(shù)目。⒉顏色自成一類。⒊方位自成一類,主要是“東”“西”“南”“北”等字。這三類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。⒋不及物動詞常常跟形容詞相對。
連錦字只能跟連錦字相對。連錦字當(dāng)中又再分為名詞連錦詞(鴛鴦、鸚鵡等)、形容詞連錦字(逶迤、磅礴等)、動詞連錦字(躊躇、踴躍等)。不同詞性的連錦字一般還是不能相對的。
專有名詞只能與專有名詞相對,最好是人名對人名,地名對地名。
名詞還可以細(xì)分為以下一些小類:
⒈天文 、矔r令 ⒊地理 、磳m室 、捣棥 、镀饔
、分参铩 、竸游铩 、谷藗悺 、喝耸隆 、恍误w⑷
㈡對仗的常規(guī)——中兩聯(lián)對仗
為了說明的便利,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(lián),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(lián),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(lián),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(lián)。
對仗一般用在頷聯(lián)和頸聯(lián),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,F(xiàn)在試舉幾個典型的例子:
春日憶李白
[唐]杜甫
白也詩無敵,飄然思不群!
· · ·
清新庚開府,俊逸鮑參軍。
·
渭北春天樹,江東日暮云。
· ·
何時一尊酒,重與細(xì)論文⑸?
·
“開府”對“參軍”,是官名對官名;“渭”對“江”(長江),是水名對水名。
觀 獵
[唐]王維
風(fēng)勁角弓鳴,將軍獵渭城!
· ·
草枯鷹眼疾,雪盡馬蹄輕。
· ·
忽過新豐市,還歸細(xì)柳營。
·
回看射雕處,千里暮云平⑹。
“新豐”對“細(xì)柳”,是地名對地名。
客 至
[唐]杜甫
舍南舍北皆春水,但見群鷗日日來!
· ··
花徑不曾緣客掃,蓬門今始為君開⑺。
· ·
盤飧市遠(yuǎn)無兼味,尊酒家貧只舊醅。
肯與鄰翁相對飲,隔籬呼取盡余杯!
·
鸚 鵡
[唐]白居易
隴西鸚鵡到江東,養(yǎng)得經(jīng)年觜漸紅!
·
常恐思?xì)w先剪翅,每因喂食暫開籠!
·
人憐巧語情雖重,鳥憶高飛意不同!
· ·
應(yīng)似朱門歌舞妓,深藏牢閉后房中⑻。
㈢首聯(lián)對仗
首聯(lián)的對仗是可用可不用的。首聯(lián)用了對仗,并不因此減少中兩聯(lián)的對仗。凡是首聯(lián)用對仗的律詩,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(lián)的對仗。
五律首聯(lián)用對仗的較多,七律首聯(lián)用對仗的較少。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,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。但是,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;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,首聯(lián)用對仗還是可能的。上文所引的律詩中,已有一些首聯(lián)對仗的例子。如杜甫《春望》,《秦州雜詩》等。現(xiàn)在再舉兩個例子:
春夜別友人
[唐]陳子昂
銀燭吐青煙,金樽對綺筵!
·
離堂思琴瑟,別路繞山川。
· ·
明月隱高樹,長河沒曉天!
· ·
悠悠洛陽去,此會在何年⑼。
·
首聯(lián)對仗,首句入韻。
恨 別
[唐]杜甫
洛城一別四千里,胡騎長驅(qū)五六年。
· ·· ·
草木變衰行劍外,兵戈阻絕老江邊。
· ·
思家步月清宵立,憶弟看云白日眠!
· · · ··
聞到河陽近乘勝,司徒急為破幽燕⑽。
·
首聯(lián)對仗,首句不入韻。
㈣尾聯(lián)對仗
尾聯(lián)一般是不用對仗的。到了尾聯(lián),一首詩要結(jié)束了,對仗是不大適宜于作結(jié)束語的。
但是,也有少數(shù)的例外。例如:
聞官軍收河南河北
[唐]杜甫
劍外忽傳收薊北,初聞涕淚滿衣裳!
· ·
卻看妻子愁何在?漫卷詩書喜欲狂⑾!
·
白日放歌須縱酒,青春作伴好還鄉(xiāng)。
·· ·
即從巴峽穿巫峽,便下襄陽向洛陽!
· · · ·
這詩最后兩句是一氣呵成的,是一種流水對。還是和一般對仗不大相同的⑿。
㈤少于兩聯(lián)的對仗
律詩固然以中兩聯(lián)對仗為原則,但是,在特殊情況下,對仗以少于兩聯(lián)。這樣,就只剩下一聯(lián)對仗了。
這種單聯(lián)對仗,比較常見的是用于頸聯(lián)⒀。例如:
塞下曲
[唐]李白
五月天山雪,無花只有寒。
· ·
笛中聞?wù)哿,春色未曾看!?br>
· · ·
曉戰(zhàn)隨金鼓,宵眠抱玉鞍。
·
愿將腰下劍,直為斬樓蘭⒁。
·
與諸子登峴山
[唐]孟浩然
人事有代謝,往來成古今。
江山留勝跡,我輩復(fù)登臨。
· ·
水落魚梁淺,天寒夢澤深。
· ·
羊公碑尚在,讀罷淚沾襟。
·
㈥長律的對仗
長律的對仗和律詩同,只有尾聯(lián)不用對仗,首聯(lián)可用可不用,其余各聯(lián)一律用對仗。例如:
守睢陽詩
[唐]張巡
接戰(zhàn)春來苦,孤城日漸危。
· ·
合圍侔月暈,分守若魚麗。
· ·
屢厭黃塵起,時將白羽麾。
·
裹創(chuàng)猶出陣,飲血更登陴。
· ·
忠信應(yīng)難敵,堅貞諒不移。
· ·
無人報天子,心計欲何施⒂!
·
學(xué)諸進(jìn)士作精衛(wèi)銜石填海
[唐]韓愈
鳥有償冤者,終年抱寸誠!
口銜山石細(xì),心望海波平!
·
渺渺功難見,區(qū)區(qū)命已輕!
人皆譏造次,我獨賞專精。
·
豈計休無日,惟應(yīng)盡此生⒃。
·
何慚刺客傳,不著報仇名!
· ·
㈦對仗的講究
律詩的對仗,有許多講究,現(xiàn)在揀重要的談一談。
⑴工對 凡是同類的詞相對,叫做工對。名詞既然分為若干小類,同一小類的詞相對,更是工對。有些名詞雖不同小類,但是在語言中經(jīng)常平列,如天地、詩酒、花鳥等,也算工對。反義詞也算工對。例如:李白《塞下曲》的:“曉戰(zhàn)隨金鼓,宵眠抱玉鞍”,就是工對。
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,算是工對。象杜甫詩中的“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山與河是地理,草與木是植物,對得已經(jīng)工整了,于是地理對植物也算工整了。
在一個對聯(lián)中,只要多數(shù)字對得工整,就是工對。例如毛主席《送瘟神》(其二)“紅雨隨心翻作浪,青山著意化為橋。天連五嶺銀鋤落,地動三河鐵臂搖!薄凹t”對“青”,“著意”對“隨心”,“翻作”對“化為”,“天連”對“地動”,“五嶺”對“三河”,“銀”對“鐵”,“落”對“搖”,都非常工整;而“雨”對“山”,“浪”對“橋”,“鋤”對“臂”,名詞對名詞,也還是工整的。
超過了這個限度,那不是工整,而是纖巧。一般地說,宋詩的對仗比唐詩纖巧;但是,宋詩的藝術(shù)水平反而比較低。
同義詞相對,似工而實拙!段男牡颀垺氛f:“反對為優(yōu),正對為劣!蓖x詞比一般正對自然更“劣”。象杜甫《客至》:“花徑不曾緣客掃,蓬門今始為君開”,“緣”與“為”就是同義詞。因為它們是虛詞(介詞),不是實詞,所以不算是缺點。再說,在一首詩中,偶然用一對同義詞也不要緊,多用就不妥當(dāng)了。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(或基本上同義),叫做“合掌”,更是詩家的大忌。
⑵寬對 形式服從于內(nèi)容,詩人不應(yīng)該為了追求工對而損害了思想內(nèi)容。同一詩人,在這一首詩中用工對,在另一首詩中用寬對,那完全是看具體情況來決定的。
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,即鄰近的事類相對。例如天文對時令,地理對宮室,顏色對方位,同義詞對連錦字,等等。王維《使至塞上》:“征蓬出漢塞,歸雁入胡天”,以“天”對“塞”是天文對地理;陳子昂《春夜別友人》“離堂思琴瑟,別路繞山川”,以“路”對“堂”是地理對宮室。這類情況是很多的。
稍為更寬一點,就是名詞對名詞,動詞對動詞,形容詞對形容詞等,這是最普通的情況。
又更寬一點,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了。首聯(lián)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,所以首聯(lián)半對半不對自然是可以的。陳子昂的“匈奴猶未滅,魏絳復(fù)從戎”,李白的“渡遠(yuǎn)荊門外,來從楚國游”就是這種情況。如果首句入韻,半對半不對的情況就更多一些。頷聯(lián)的對仗本來就不象頸聯(lián)那樣嚴(yán)格,所以半對半不對也是比較常見的。杜甫的“遙憐小兒女,未解憶長安”就是這種情況。現(xiàn)再舉毛主席的詩為例:
贈柳亞子先生
毛澤東
飲茶粵海未能忘,索句渝州葉正黃!
· · ·
三十一年還舊國,落花時節(jié)讀華章⒄。
·· · · ··
牢騷太盛防腸斷,風(fēng)物長宜放眼量!
·
莫道昆明池水淺,觀魚勝過富春江!
·
、墙鑼Α∫粋詞有兩個意義,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,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,這叫借對。例如杜甫《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》:“行李淹吾舅,誅茅問老翁”,“行李”的“李”并不是桃李的“李”,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“李”的意義來與“茅”字作對仗。又如《杜甫》:“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”,古代八尺為尋,兩尋為常,所以借來對數(shù)目字“七十”。
有時候,不是借意義,而是借聲音。借音多見于顏色對,例如借“籃”為“藍(lán)”,借“皇”為“黃”,借“滄”為“蒼”,借“珠”為“朱”,借“清”為“青”等。杜甫《恨別》:“思家步月清宵立,憶弟看云白日眠”,以“清”對“白”,又《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》:“東郭滄江合,西山白雪高”以“滄”對“白”,就是這種情況。
、攘魉畬Αφ,一般是平行的兩句話,它們各有獨立性。但是,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兩句話說,其實十個字或十四個字只是一個整體,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,至少是意義不全。這叫流水對。現(xiàn)在從上文所引述用的詩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:
即從巴峽穿巫峽,便下襄陽向洛陽。(杜甫)
人憐巧語情雖重,鳥憶高飛意不同。(白居易)
塞上長城空自許,鏡中衰鬢已先斑。(陸游)
總之,律詩的對仗不象平仄那樣嚴(yán)格,詩人在運用對仗時有更大的自由。藝術(shù)修養(yǎng)高的詩人常常能夠成功地運用工整的對仗,來做到更好地表現(xiàn)思想內(nèi)容,而不是損害思想內(nèi)容。遇必要是,也能夠擺脫對仗的束縛來充分表現(xiàn)自己的意境。無原則地追求對仗的纖巧,那就是庸俗的作風(fēng)了。
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
⑴這里所謂“詞”不是詩詞的“詞”。詞類指名詞、動詞等!、朴袝r候,也有人把字分為動字、靜字。所謂靜字,當(dāng)時指的是今天所謂名詞;所謂動字就是動詞!、谴~“之”“其”歸入虛詞!、冗@十一類還是不完備的。、伤,去聲。論,平聲。“清新”句與“何時”句都是拗句。這里可以看出拗句在對仗上能起作用,否則“庚開府”不能對“鮑參軍”。 ⑹看,平聲,讀如刊!盎乜础本涫寝志洹!、藶,去聲!、讨,上聲。應(yīng),平聲。⑼“離堂”句連用四個平聲,是特殊的拗句,是律詩尚未定型化的現(xiàn)象。“悠悠”句是普通的拗句,用在第七句!、悟T,去聲?矗铰暋3,平聲。為,
去聲。“聞道”句是普通的拗句,用在第七?(首聯(lián),頷聯(lián)、頸聯(lián)、尾聯(lián)都用對仗),也是比較少見的。例如杜甫《垂白》
“垂白馮唐老,清秋宋玉悲。江喧長少睡,樓迥獨移時。多難身何補?無家病不辭!甘從千日醉,未許七哀詩!钡俏猜(lián)半對半不對的就比較多見,例如杜甫《登高》尾聯(lián)是:“艱難苦恨繁霜鬢,潦倒新停濁酒杯!薄、岩部梢杂糜陬h聯(lián),如李白《宿五松下荀媼家》。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對仗,如李白《夜泊朱渚懷古》,因為不是常規(guī),所以不詳談了。、铱矗铰。為,去聲。⒂麗,創(chuàng),都是平聲。末聯(lián)出句“平平仄平仄”,是特定的平仄格式,用在這里等于律詩的第七句!、詰(yīng),平聲!、铡叭荒辍焙汀奥浠〞r節(jié)”,在整個意思上還是對仗。特別是“年”和“節(jié)”,本來是時令對。
五、絕 句
上文說過,絕句應(yīng)該分為律絕和古絕。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后才有的,古絕遠(yuǎn)在律詩出現(xiàn)以前就有了。這里我們就把兩種絕句分開來討論。
㈠律 絕
律絕跟律詩一樣,押韻限用平聲韻腳,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,講究粘對。
(甲)五言絕句
、咆破鹗
(仄)仄平平仄, 平 平仄仄平。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登鸛雀樓
[唐]王之渙
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。
·· ·
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
· · ·
另一式,第一句改為(仄)仄仄平平,其余不變。
⑵平起式
(平)平平仄仄,(仄)仄仄平平。
(仄)仄平平仄, 平 平仄仄平。
聽 箏
[唐]李端
鳴箏金粟桂,素手玉房前。
· ·
欲得周郎顧,時是誤拂弦。
·· ·
另一式,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,其余不變。
(乙)七言絕句
⑴仄起式
(仄)仄 平 平仄仄平,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。
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,(仄)仄 平 平仄仄平。
為女民兵題照
毛澤東
颯爽英姿五尺槍,曙光初照演兵場。
· ·
中華兒女多奇志,不愛紅裝愛武裝。
·
另一式,第一句改為(仄)仄(平)平平仄仄,其余不變。
、破狡鹗
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,(仄)仄 平 平仄仄平。
(仄)仄(平)平平仄仄,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。
早發(fā)白帝城
[唐]李白
朝辭白帝彩云間,千里江陵一日還。
· ··
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過萬重山。
·
另一式,第一句改為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,其余不變。
跟律詩一樣,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,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;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,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①。
跟律詩一樣,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。晚唐以后,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。
跟律詩一樣,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。例如:
宿建德江
[唐]孟浩然
移舟泊煙渚,日暮客愁新③。
· · ·
野曠天低樹,江清月近人。
·
飲湖上初晴后雨
[唐]蘇軾
水光瀲滟晴方好,山色空濛雨亦奇。
· ·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裝濃抹總相宜④。
· ·
跟律詩一樣,律絕要避免孤平。五言“平平仄仄平”第一字用了仄聲,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;七言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第三個用了仄聲,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。例如:
夜宿山寺
[唐]李白
危樓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!
·· ·
不敢高聲語,恐驚天上人⑤。
·
回鄉(xiāng)偶書
[唐]賀知章
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(xiāng)音無改鬢毛摧。
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⑥。
· · ·
“不”“客”二字拗,“何”字救。
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。上面所引八首絕句當(dāng)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對仗的,F(xiàn)再舉兩個例子:
泊秦淮
[唐]杜牧
煙籠寒水月籠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
· ·
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后庭花。
· · ·
塞下曲(第二首)
[唐]盧綸
月黑雁飛高,單于夜遁逃。
··
欲將輕騎逐,大雪滿弓刀。
· ·
如果用對仗,往往用在首聯(lián)。上面所引的絕句已有一首(蘇軾《飲湖上初晴雨后》)是在首聯(lián)用對仗的,現(xiàn)在再舉兩首為例:
八陣圖
[唐]杜甫
功蓋三分國,名成八陣圖。
· ·
江流石不轉(zhuǎn),遺恨失吞吳。
·· ·
郿 塢(第二首)
[宋]蘇軾
衣中甲厚行何懼?塢里金多退足憑。
· ·
畢竟英雄誰得似?臍脂自照不須燈!
· · ·
但是,尾聯(lián)用對仗,也不是少見的。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《宿建德江》,就是尾聯(lián)用對仗的。
首尾兩聯(lián)都用對仗,也就是全篇用對仗,也不是少見的。上面所引王之渙《登鸛雀樓》是全篇用對仗的。下面再引兩個例子,一個是首聯(lián)半對半不對,一個是全篇完全用對仗:
塞下曲
[唐]李益
伏波唯愿裹尸還,定遠(yuǎn)何須生入關(guān)?
· ·
莫遣只輪歸海窟,仍留一箭射天山。
絕句四首(第三首)
[唐]杜甫
兩個黃鸝鳴翠柳,一行白鷺上青天。
· ·
窗含西嶺千秋雪,門泊東吳萬里船。
· ·
有人說,“絕句”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,這話如果用來解釋“絕句”的名稱的來源,那是不對的,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,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:或截取前后二聯(lián),不用對仗;或截取中二聯(lián),全用對仗;或截取前二聯(lián),首聯(lián)不用對仗;或截取后二聯(lián),尾聯(lián)不用對仗。
㈡古 絕
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,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。它是古體詩的一種。凡合于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,應(yīng)該認(rèn)為古絕:
、庞秘祈;
⑵不用律句的平仄,有時還不粘、不對。當(dāng)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。
上文說過,律詩一般是用平聲韻,因此,律絕也是用平聲韻。如果用了仄
聲韻,那就可以認(rèn)為古絕。例如:
憫 農(nóng)(二首)
[唐]李紳
春種一粒粟,秋成萬顆子。
··· △
四海無閑田,農(nóng)夫猶餓死。
△
鋤禾日當(dāng)午,汗滴禾下土。
· △ · △
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!
·· △
江上漁者
[宋]范仲淹
江上往來人,但愛鱸魚美!
△
君看一葉舟,出沒風(fēng)波里⑦!
·· ·· △
從上面所引的三首絕句中,已經(jīng)可以看出,古絕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。李坤《憫農(nóng)》的“春種”句一連用了三個仄聲,“誰知”句一連用了五個平聲。范仲淹的《江上漁者》用了四個律句,但是首聯(lián)平仄不對,尾聯(lián)出句不粘,也還是不合律詩的規(guī)則的。
即使用了平聲韻,如果不用律句,也只能算是古絕。例如:
夜 思(二首)
[唐]李白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·
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(xiāng)。
·
“疑是”句有“平仄仄仄平”,不合律句,“舉頭”句不粘,“低頭”句不對,所以是古絕。
五言古絕比較常見,七言古絕比較少見,F(xiàn)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:
三絕句(選二)
[唐]杜甫
二十一家同入蜀,惟殘一人出駱谷。
·· ·· · ···
自說二女嚙臂時,回頭卻向秦云哭。
· · · ·
殿前兵馬雖驍雄,縱暴略與羌渾同。
·
聞道殺人漢水上,婦女多在官軍中。
·
第一首“惟殘”句用“平平仄平仄仄仄”,“自說”句用“仄仄仄仄仄仄平”不合律句。尾聯(lián)與首聯(lián)不粘,而且用了仄聲韻。第二首“縱暴”句用“仄仄仄仄平平平”,“婦女”句用“仄仄平仄平平平”,都不合律句。“殿前”句不盡合。
當(dāng)然,古絕和律絕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,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后,即使寫古絕,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。這里把它們分為兩類,只是要說明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,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詩罷了。
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
①依平仄類型來看,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,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。五言平起式相當(dāng)少見,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為少些罷了!、谖逖猿狡截破截埔酝,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(仄)仄(平)仄仄;七言除(仄)仄平平仄平仄以外,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(仄)仄(平)仄仄。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。李商隱《登樂游原》:“向晚意不適,驅(qū)車登古原”,就是這種情況。、鄄,入聲。煙,平聲。、鼙,上聲。西,平聲。、菘,上聲。天,平聲。⑥不,客,入聲。何,平聲。⑦看,平聲。
六、古體詩
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,這是一種半自由體的詩,F(xiàn)在把古體詩的韻、平仄、對仗等,并在一起敘述。
㈠古體詩的韻
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,又可以押仄聲韻。在仄聲韻當(dāng)中,還要區(qū)別上聲韻、去聲韻、入聲韻。一般地說,不同聲調(diào)是不可以押韻的。我們在講律詩的韻的時候,已經(jīng)把平聲30韻交代過了,現(xiàn)在再把上聲29韻、去聲30韻、入聲17韻開列在下面:
上聲29韻:
一董 二腫 三講 四紙 五尾 六語
七麌 八薺 九蟹 十賄 十一軫 十二吻
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銑 十七篠 十八巧
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馬 二十二養(yǎng) 二十三!《腻
二十五有 二十六寢 二十七感 二十八儉 二十九豏①
去聲30韻:
一送 二宋 三絳 四寘 五未 六御
七遇 八霽 九泰 十卦 十一隊 十二震
十三問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諫 十七霰 十八嘯
十九效 二十號 二十一箇 二十二禡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
二十五徑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艷 三十陷②
入聲17韻:
一屋 二沃 三覺 四質(zhì) 五物 六月
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藥 十一陌 十二錫
十三職 十四緝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
古體詩用韻,比律詩用韻稍寬,一韻獨用固然可以,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。但是,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,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。依一般情況看來,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為十五類,如下表:
第一類:平聲東冬;上聲董腫;去聲送宋。
第二類:平聲江陽;上聲講養(yǎng);去聲絳漾。
第三類:平聲支微齊;上聲尾薺;去聲實未霽。
第四類:平聲魚虞;上聲語麌;去聲御遇。
第五類:平聲佳灰;上聲蟹賄,去聲泰卦隊。
第六類:平聲真文及元半;上聲軫吻及阮半;去聲震問及愿半③。
第七類④:平聲寒刪先及元半;上聲旱潸銑及阮半;去聲翰諫霰及愿半。
第八類:平聲蕭肴豪;上聲篠巧皓;去聲嘯效號。
第九類:平聲歌;上聲哿;去聲箇。
第十類:平聲麻;上聲馬;去聲禡。
第十一類:平聲庚青;上聲梗迥;去聲敬徑。
第十二類:平聲蒸⑤。
第十三類:平聲尤;上聲有;去聲宥。
第十四類:平聲侵;上聲寢;去聲沁。
第十五類:平聲覃鹽咸;上聲感儉豏;去聲勘艷陷。
入聲可分為八類:
第一類:屋沃。
第二類:覺藥。
第三類:質(zhì)物及月半。
第四類⑥:曷黠屑及月半。
第五類:陌錫。
第六類:職。
第七類:緝。
第八類:合葉洽。
注意:在歸并為若干大類以后,仍舊有七個韻是獨用的。這七個韻是:
歌 麻 蒸 尤 侵 職 緝⑦
現(xiàn)在試舉一些例子為證:
古風(fēng)五十九首(錄二)
[唐]李白
其十四
胡關(guān)饒風(fēng)沙,蕭索竟終古。木落秋草黃,登高望戎虜;某
△ △
空大漠,邊邑?zé)o遺堵。白骨橫千霜,嵯峨蔽榛莽⑧。借問誰侵陵?
△ △
天驕毒威武。赫怒我圣皇,勞師事鼙鼓。陽和變殺氣,發(fā)卒騷中
△ △
土。三十六萬人,哀哀淚如雨。且悲就行役,安得營農(nóng)圃?不見
△ △ △
征戍兒,豈知關(guān)山苦?李牧今不在,邊人飼豺虎。
△ △
。ㄈ図崻氂谩#
其十九
西上蓮花山,迢迢見明星。素手把芙蓉,虛步躡太清。霓裳
△ △
曳廣帶,飄拂升天行。邀我登云臺,高揖衛(wèi)叔卿;谢信c之去,
△ △
駕鶴凌紫冥。俯視洛陽川,茫茫走胡兵。流血涂野草,豺狼盡冠
△ △
纓。
△
(“清”、“行”、“卿”、“兵”、“纓”庚韻;“星”、“冥”,青韻。)
傷 宅
[唐]白居易
誰家起甲第,朱門大道邊?豐屋中櫛比,高墻外回環(huán)。累累
△ △
六七堂,棟宇相連延。一堂費百萬,郁郁有青煙。洞房溫且清,
△ △
寒暑不能干。高堂虛且迥,坐臥見南山。繞廊紫藤架,夾砌紅藥
△ △
欄。攀枝摘櫻桃,帶花移牡丹。主人此中坐,十載為大官。廚有
△ △ △
腐敗肉,庫有朽貫線。誰能將我語,問爾骨肉間:豈無窮賤者?
△ △
忍不救饑寒?如何奉一身,直欲保千年?不見馬家宅,今作奉誠
△ △
園?
△
。ā斑叀、“延”、“煙”、“錢”、“年”,先韻;“園”,元韻;“干”、“欄”、“丹”、“官”、“寒”,寒韻;“環(huán)”、“山”、“間”,刪韻。)
醉 歌
[宋]陸游
讀書三萬卷,仕宦皆束閣;學(xué)劍四十年,虜血未染鍔。不得
△ △
為長虹,萬丈掃寥廓;又不為疾風(fēng),六月送飛雹。戰(zhàn)馬死槽櫪,
△ △
公卿守和約。窮邊指淮淝,異域視京雒。于乎此何心?有酒吾忍
△ △
酌?平生為衣食,斂版靴兩腳。盡雖了是非,口不給唯諾。如今
△ △ △
老且病,鬢禿牙齒落。仰天少吐氣,餓死實差樂!壯心埋不朽,
△ △
千載猶可作!
△
。ā氨ⅰ保X韻;其余的韻腳都是藥韻。)
從上面這此例子可以看出,古體詩雖然可以通韻,但是詩人們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韻。例如李白古風(fēng)第十四首就以麌韻獨用,不雜語韻字。特別要注意的是:上聲和去聲有時可以通韻,但是平仄不能通韻,入聲字更不能與其他各聲通韻。就拿“雹”字來說,它也是入聲,并且是覺韻字。覺藥是鄰韻,本來可以跟藥韻相通的。
古體詩的用韻,是因時代而不同的。實際語音起了變化,押韻也就不那么嚴(yán)格。中晚唐用韻已經(jīng)稍寬,到了宋代以后,古風(fēng)的用韻就更寬了。
㈡柏梁體
有一種七言古詩是每句押韻的,稱為柏梁體。據(jù)說漢武帝筑柏梁臺,與群臣聯(lián)句賦詩,句句用韻,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。其實鮑照以前的七言詩(如曹丕的《燕歌行》)都是句句用韻的,古代并非另有一種隔句用韻的七言詩。等到南北朝以后,七言詩變?yōu)楦艟溆庙嵙。句句用韻的七言詩才變了特殊的詩體。
下面是柏梁體的一個例子:
飲中八仙歌
[唐]杜甫
知章騎馬似乘船,眼花落井水底眠。汝陽三斗始朝天,道逢
△ △ △
麴車口流涎,恨不移封向酒泉。左相日興費萬錢,飲如長鯨吸百
△ △ △
川,銜杯樂圣稱避賢。宗之瀟灑美少年,舉觴白眼望青天,蛟如
△ △ △ △
玉樹臨風(fēng)前。蘇晉長齋繡佛前,醉中往往愛逃禪。李白一斗詩百
△ △ △
篇,長安市上酒家眠,天子呼來不上船,自稱臣是酒中仙。張旭
△ △ △ △
三杯草圣傳,脫帽露頂王公前,揮毫落紙如云煙。焦遂五斗方卓
△ △ △
然,高談雄辯驚四筵。
△ △
也有一些七言古詩,基本上是柏梁體,但是稍有變通。例如:
麗人行
[唐]杜甫
三月天日天氣新,長安水邊多麗人。態(tài)濃意遠(yuǎn)淑且真,肌理
△ △ △
細(xì)膩骨肉勻。繡羅衣裳照暮春,蹙金孔雀銀麒麟。頭上何所有?
△ △ △
翠微 葉垂鬢唇。背后何所見?珠壓腰 穩(wěn)稱身。就中云暮椒房
△ △
親,賜名大國虢與秦。紫駝之峰出翠釜,水精之盤行素鱗。犀箸
△ △ △
厭飫久未下,鑾刀縷切空紛綸。黃門飛鞍不動塵,御廚絡(luò)繹送八
△ △
珍。簫鼓哀吟感鬼神,賓從雜遝實要津。后來鞍馬何逡巡,當(dāng)軒
△ △ △ △
下馬入錦茵。楊花雪落覆白蘋,青鳥飛去銜紅巾。炙手可熱勢絕
△ △ △
倫,慎莫近前丞相嗔。
△ △
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
①麌,讀yǔ;薺,讀jì;潸,讀shǎn;銑,讀xiǎn;篠,讀xiǎo;哿,讀gě;豏,讀xiàn。、趯,讀zhì;霰,讀xiàn;禡,讀mà;沁,讀qìn!、圻@里所說的元半、阮半、愿半及下面所說的月半,具體的字可參看《詩韻舉要》。④第六類和第七類也可以通用!、菡繇嵣先ヂ曌稚,歸入迥徑兩韻。、薜谌惡偷谒念愐部梢酝ㄓ!、卟慌e上去聲韻,因為在這七個韻當(dāng)中,除尤韻的上聲有韻外,其余聲韻是罕見的!、嗝Вxmǔ。
㈢換 韻
律詩是一韻到底的。古體詩固然可以一韻到底①,但也可以換韻,而且可以換幾次韻。換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:可以每兩句一換韻,四句一換韻,六句一換韻,也可以多到十幾句才換韻;可以連用兩個平聲韻,連用兩個仄聲韻,也可以平仄韻交替,F(xiàn)在舉幾個例子:
石壕吏
[唐]杜甫
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老翁踰墻走,老婦出門看②。吏
△1 △1 △1
呼一何怒!婦啼一何苦!聽婦前致詞,三男鄴城戍。一男附書至,
△2 △2 △2 △3
二男新戰(zhàn)死。存都且偷生,死者長已矣!室中更無人,惟有乳下
△3 △3 △4
孫。有孫母未去,出入無完裙。老嫗力雖衰,請從吏夜歸。急應(yīng)
△4 △4 △5 △5
河陽役,猶得備晨炊。夜久語聲絕,如聞泣幽咽。天明登前途,
△5 △6 △6
獨與老翁別。
△6
(“村”,元韻;“人”,真韻;“看”,寒韻。真元寒通韻!芭薄ⅰ笆保鲰;“苦”,麌韻。麌遇上去通韻。“人”,真韻;“孫”,元韻;“裙”,文韻。真文元通韻!八ァ、“炊”,支韻;“歸”,微韻。支微通韻。“絕”、“咽”、“別”,屑韻。)
白雪歌
[唐]岑參
北風(fēng)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飛雪。忽如一夜春風(fēng)來,千樹
△1 △1 △2
萬樹梨花開。散入珠簾濕羅幕,狐裘不暖錦衾薄。將軍角弓不得
△2 △3 △3
控,都護(hù)鐵衣冷難著。瀚海闌干百丈冰,愁云慘淡萬里凝。中軍
△3 △4 △4
置酒飲歸客,胡琴琵琶與羌笛。紛紛暮雪下轅門,風(fēng)掣紅旗凍不
△5 △5 △6
翻。輪臺東門送君去,去時雪滿天山路。山迴路轉(zhuǎn)不見君,雪上
△6 △7 △7
空留馬行處。
△7
。ā罢邸薄ⅰ把,屑韻!皝怼、“開”,灰韻。“幕”、“薄”、“著”,藥韻!氨薄ⅰ澳,蒸韻。“客”,陌韻;“笛”,錫韻。陌錫通韻!伴T”、“翻”,元韻!叭ァ、“處”,御韻;“路”,遇韻。御遇通韻。
注意:換韻的第一句,一般總是押韻的。近體詩首句往往押韻,古體詩在這一點可能是受了近體詩的影響。
㈣古體詩的平仄
古體詩的平仄沒有任何規(guī)定。既然唐代以前的詩在平仄上沒有明確規(guī)則,那么,唐宋以后所謂古風(fēng)在平仄上也應(yīng)該完全自由的。但是,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,著意避免律句,于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(fēng)氣,要讓古體詩盡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(qū)別開來,區(qū)別得越明顯越好,以為這樣才顯得風(fēng)格高古。具體的做法是盡可能多用拗句,不但用律詩所容許的那一兩種拗句,而且用一切可能拗句。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看拗句:
、艔娜挚,常見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種三字尾:
⒈平平平。這種句式叫做三平調(diào),是古體詩中最明顯的特點。
、财截破。
、池曝曝。
⒋仄平仄。
⑵從全句的平仄看,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,而是相因的;蛘呤堑诙⒌谒淖侄钾疲蛘呤堑诙⒌谒淖侄计。如果是七字句,還有第四、第六字都仄或都平。
試拿岑參《白雪歌》開始的八句來看,合乎第一種情況的有三句,即“胡
天八月即飛雪”,“忽如一夜春風(fēng)來”,“狐裘不暖錦衾薄”,合乎第二種情
··· · · · · ·
況(同時也合乎第一種情況)的有,
“散入珠簾濕羅幕”,“將軍角弓不得控”,“都護(hù)鐵衣冷難著”。
· · · · ·· · ·
現(xiàn)在再舉一個例子:
歲晏行
[唐]杜甫
歲云暮矣多北風(fēng),蕭湘洞庭白雪中。漁父天寒網(wǎng)罟凍,莫徭
· ·· ·
射雁鳴桑弓。去年米貴闕軍食,今年米賤大傷農(nóng)。高馬達(dá)官厭酒
· · ·
肉,此輩杼軸茅茨空。楚人重魚不重鳥,汝休枉殺南飛鴻。況聞
· · · ·
處處鬻男女,割慈忍愛還租庸。往日用錢捉私鑄,今許鉛錫和青
· · · · ·
銅?棠酁橹钜椎,好惡不合長相蒙。萬國城頭吹畫角,此曲
· · · · · · ·
哀怨何時終?
在一首詩中,只有兩個律句(“今年米賤大傷農(nóng)”,“萬國城頭吹畫角”),其余都是拗句,而且在九個平腳的句子當(dāng)中就有七句是三平調(diào)?梢姴皇桥既坏。
當(dāng)然,不拘粘對也是古體詩的特點之一,這時不詳細(xì)討論了。
㈤古體詩的對仗
古體詩的對仗是極端自由的。一般不講究對仗;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對仗,也只是修辭上的需要,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。象杜甫《歲晏行》這樣一首相當(dāng)長的詩,全篇沒有用一處對仗;岑參《白雪歌》只用了一個對仗,即“將軍角弓不得控,都護(hù)鐵衣冷難著”,也還只是一種寬對。并且要注意:古體詩的對仗和近體詩的對仗有下列的兩點不同:
、旁诮w詩中,同字不相對;古體詩則同字可以相對。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老翁踰墻走,老婦出門看!
、圃诮w詩中,對仗要求平仄相對;古體詩則不要求平仄相對。如白居易《傷宅》:“攀枝摘櫻桃,帶花移牡丹。”又如岑參《白雪歌》:“將軍角弓不得控,都護(hù)鐵衣冷難著③!
古體詩人們在近體詩中對伏求其工,在古體詩中對仗求其拙。在他們看來,拙和高古是有關(guān)系的。其實并不必著意求拙,只須純?nèi)巫匀,不受任何束縛就好了。
㈥長短句(雜言詩)
我們在前面講過,古體詩有雜言的一體。雜言,也就是長短句,從三言到十一言,可以隨意變化。不過,篇中多數(shù)句子還是七言,所以雜言算是七言古詩。
雜言詩由于句子的長短不受拘束,首先就給人一種奔放排 的感覺。最擅長雜言詩的詩人是李白,他在詩中兼用散文的語法,更加令人感覺到,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詩完全不同的一種詩體,F(xiàn)在試舉他的一首雜言詩為例:
蜀道難
[唐]李白
噫吁 ,危乎高哉!蜀道難難于上青天!蠶叢及魚鳧,開國何茫難!爾來四萬八千歲,不與秦塞通人煙。西當(dāng)太白有鳥道,可以橫絕峨眉巔。地崩山摧壯士死,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。上有六龍回日之高際,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,猿猱欲度愁攀援④。青泥何盤盤!百步九折縈巖巒。捫參歷井仰脅息,以手撫膺坐長嘆⑤。問君西游何時還?畏途巉巖不可攀。但見悲鳥號古木,雄飛雌從繞林間。又聞子規(guī)啼夜月,愁空山。蜀道之難難天上青天,使人聽此凋朱顏。連峰去天不盈尺,枯松倒掛倚絕壁。飛湍瀑流爭喧豗, 崖轉(zhuǎn)石萬壑雷。其險也若此,嗟爾遠(yuǎn)道之人胡為乎來哉?劍閣崢嶸而崔嵬,一夫當(dāng)關(guān),萬夫莫開。所守或匪親,化為狼與豺。朝避猛虎,夕避長蛇;磨牙吮血,殺人如麻。錦城雖云樂,不如早還家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,側(cè)身西望長咨嗟。
㈦入律的古風(fēng)
講到這里,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分別非常明顯了。但是,并不是所有的古體詩都和近體詩迥然不同的。上文說過,律詩產(chǎn)生以后,詩人們即使寫古體詩,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詩的影響。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時還注意粘對(只管第二字,不管第四字),另有一些詩人,不但不避律句,而且還喜歡用律句。這種情況,在七言古風(fēng)中更為突出。我們試看初唐王勃所寫的著名《滕王閣》詩:
滕王閣
[唐]王勃
滕王高閣臨江渚,佩玉鳴鑾罷歌舞。畫棟朝飛南浦云,珠簾
·
暮卷西山雨。閑云潭影日悠悠,物換星移幾度秋。閣中帝子今何
· ·
在?檻外長江空自流!
這首詩平仄合律,粘對基本上合律⑥,簡直是兩首律絕連在一起,不過其中一首是仄韻絕句罷了。注意:這種仄韻與平韻的交替,四句一換韻,到后來成為入律古風(fēng)的典型。高適、王維等人的七言古風(fēng),基本上依照這個格式的,F(xiàn)在試舉高適的一個例子:
燕歌行
[唐]高適
漢家煙塵在東北,漢將辭家破殘賦。男兒本自重橫行,天子
· ·
非常賜顏色!〗鸱ス南掠荜P(guān),旌旆逶迤碣石間。校尉羽書飛瀚
· · ··
海,單于獵火照狼山。山川蕭條極邊土,胡騎憑陵雜風(fēng)雨⑦。戰(zhàn)
· · ·
士軍前半死生,美人帳下猶歌舞。大漠窮秋塞草衰,孤城落日斗
· ··
兵稀。身當(dāng)恩遇常輕敵,力盡關(guān)山未解圍。鐵衣遠(yuǎn)戍辛勤久,玉
· · · ·
應(yīng)啼別離后⑧。少婦城南欲斷腸,征人薊北空回首。邊風(fēng)飄飄
· ·
那可度,絕域蒼茫更何有?殺氣三時作陣云,塞聲一夜傳刁斗。
·· · · ·
相看白刃血紛紛,死節(jié)從來豈顧勛?君不見沙場爭戰(zhàn)苦,至今猶
· · ·
憶李將軍⑨!
·
這一首古風(fēng)有很多的律詩特點,主要表現(xiàn)在:
、牌懈骶浠旧隙际锹删,或準(zhǔn)律句。即(仄)仄平平仄平仄。
、苹旧弦勒照硨Φ囊(guī)則,特別是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完全是對立的。
、腔旧纤木湟粨Q韻,每段都象一首平韻絕句或仄韻絕句:其中有一韻是八句的,象仄韻律詩。⑷
⑸韻部完全依照韻書,而且多數(shù)是工對。
、蚀罅康剡\用對仗,而且多數(shù)是工對。
就古風(fēng)入律不入律這一點看,高適、王維是一派(入律),后來白居易、陸游等人是屬于這一派的;李白、杜甫是另一派(不入律),后來韓愈、蘇軾是屬于這另一派的。白居易、元稹等人所提倡的“元和體”,實際上是把入律的古風(fēng)加以靈活的運用罷了。
由上所述,我們可以看見,在古體詩的名義下,有各種不同的體裁,其中有些體裁相互之間顯示著很大的差別。雜言古體詩與入律的古風(fēng)可以說是兩個極端。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也不相同:五古不入律的較多,七古入律的較多。當(dāng)然也有例外,象柏梁體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風(fēng)。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種“古風(fēng)”,才不至于懷疑它們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。
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━
①黑體字是平聲字或仄聲字自相為對!、谠,一作緣!、蹏@,平聲,讀如灘!、堋伴w中”句不粘,是由于初唐律詩尚未定型化!、蒡T,去聲。⑥后,上聲!、摺熬灰姟,這是七言古詩中常見的句首語。這句話應(yīng)看作三字加五字。⑧柏梁體必須一韻到底!、嵋槐咀鳎骸俺隹撮T”。
(上述資料從網(wǎng)上搜集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