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詞的節(jié)奏及其語法特點
發(fā)布時間:2011/7/12 9:09:07 信息類別:初入黌門 調整字體: |
㈡詞的特殊節(jié)奏
語譜中有著大量的律句,這些律句的節(jié)奏自然是和詩的節(jié)奏一樣的。但是,詞在節(jié)奏上有它的特點,那就是那些非律句的節(jié)奏。
在詞譜中,有些五字句無論按語法結構說或接平仄說,都應該認為一字豆加四字句。特別是后面跟著對仗,四字句的性質更為明顯。試看毛主席《沁園
春·長沙》“看萬山紅遍,層林盡染;漫江碧透,百舸爭流!庇衷嚳疵飨肚邎@春·雪》“望長城內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頓失滔滔!卑此淖志,應該是一三五不論,第一字和第三字可平可仄,所以“萬”字仄而“長”字平,
“紅”字平而“內”字仄。這里不能按律詩的五字句來分析,因為這是詞的節(jié)奏特點。所以當我們分析節(jié)奏的時候,對這一種詞句應該分析成“仄——(平)平——(仄)仄”,而于具體的詞句則分析成為“看——萬山——紅遍”,“望——長城——內外!边@樣,節(jié)奏單位和語法結構還是完全一致的。
毛主席《沁園春·長沙》后闋:“恰同學少年,風華正茂;書生意氣,揮斥方遒!币灿蓄愃频那闆r。按詞譜,“同學少年”應是(平)平(仄)仄,現在用了(仄)仄(平)平是變通。從“恰同學少年”這個五字句說,并不犯孤平,因
為這是一字豆,加四字句,不能看成是五字律句。
不用對仗的地方也可以有這種五字句。仍以《沁園春》為例。毛主席《沁園春·長沙》前闋:“問蒼茫大地,誰主沉浮?”后闋:“到中流擊水,浪遏飛舟!薄肚邎@春·雪》前闋:“看紅裝素裹,分外妖嬈!焙箝牐骸皵碉L流人物,還看今朝。”其中的五字句,無論按語法結構或者接平仄,都是一字豆
加四字句。“大”、“擊”、“素”、“人”都落在四字句的第三字上,所以不拘平仄。
五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二,平仄也按三字句加二字句。例如張元干《石州慢》前闋末句“倚危檣清絕”,后闋末句“泣孤臣吳越”,它的節(jié)奏是“仄平平——平仄”。
四字句也可以是一字豆加三字句,例如張孝祥《六州歌頭》“念腰間箭,匣中劍,空埃蠹,竟何成!”其中的“念腰間箭”就是這種情況。
七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四,例如辛棄疾《摸魚兒》“更能消幾番雨?”又如辛棄疾《太常引》“有道是清光更多!
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;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,或上四下五;十一字句往往是上五下六,或上四下